漫吟风雪论坛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竹林七贤(四)

向下

竹林七贤(四) Empty 竹林七贤(四)

帖子 由 书寒 周二 二月 26, 2013 2:16 pm


在竹林七贤中,最能代表玄学人生旨趣的是嵇康。嵇康天资卓越,才识超凡。而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之外、自由闲适的恬静生活。因此,当阮籍、山涛走进司马氏掌权的朝廷做官之后,嵇康仍然隐居山野,坚守在竹林中。一天,嵇康正在自己的住所旁边专心致志地弹奏《广陵散》。一位叫袁孝尼的名士专程赶来要向他学习这首曲子。想起了神秘客人不要将《广陵散》再传给他人的嘱托,嵇康婉言谢绝了袁孝尼的请求。

史书记载: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,除了弹琴自娱之外,还和竹林七贤中的向秀,经常在自家门前支起炉灶、打铁为乐。有的学者认为,这也是嵇康避祸的一个方法。嵇康是大名士,又是曹操后人的女婿,他知道司马氏一直盯着他,于是就用打铁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。有人慕名前来,请他们帮忙打制一些镰刀,锄头等农具,嵇康虽然家中贫寒,却从来不收取金钱。来人过意不去,就送来酒和鸡。嵇康就很高兴地收下,并和送礼者一起吃肉喝酒。

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名叫吕安。吕安,山东东平人,他气概不凡,不喜仕宦。据《世说新语•简傲》记载,嵇康与吕安交情很深,每当他想念吕安的时候,即使相隔千里,也要立刻坐车去拜访。吕安也经常从东平来山阳看望嵇康。有时嵇康不在,嵇康的兄长嵇喜就代替弟弟接待客人。嵇喜在朝廷为官,或许由于他的功名心太重,吕安宁愿独自坐在车中也不愿意和他来往。

吕安也是一位蔑视礼法的士人。一次他去拜访嵇康,恰巧嵇康出门不在,嵇康的兄长嵇喜出来接待他。吕安拿过笔墨,在他门上写下了一个“凤”字。嵇喜十分高兴,以为吕安夸自己是凤凰。过了一段时间,嵇喜才明白吕安是在讥笑他。因为古时候“凤”字可以拆成“凡”“鸟”两个字。意思就是说嵇喜是一只凡鸟。后来,把嵇康看成知己的吕安,干脆从东平迁来山阳,与嵇康朝夕相处。吕安在他心爱的住所旁边开垦荒地,种植蔬菜。嵇康和向秀经常到菜地里浇水灌园,疏其余利,供酒食之费。有时,他们几人相携出游,登高望远,不计远近,无论时日,随性而往,尽兴而归。名士们打铁换酒,灌园浇菜,率性出游,随心所欲,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,过得潇洒而又放达。但是,生活在那个时代,即使隐居在山林,也会被打扰。
  
有一天,嵇康正和向秀在门前打铁,他们一个人扶砧,一个人抡锤,干得叮当作响,十分热闹。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——贵公子钟会。当时钟会大名鼎鼎,他依附司马昭成为亲信,钟会的父亲钟繇是有名的书法家。钟会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擅书法,同时喜欢清谈。史书记载,钟会曾经撰写过《四本论》,书中讨论人的才干与性格的同、异、合、离问题。钟会时分推崇嵇康,《四本论》写好之后,他很想请嵇康阅读,为之扬名。可是又不敢面呈,唯恐嵇康当面批评他。于是,他悄悄地来到嵇康的住所,远远地把书扔到了他家屋里,又急急忙忙地转身躲开。此时,只比嵇康小一岁的钟会,正担任朝廷的司隶校尉。《晋书•嵇康传》记载:嵇康对前来拜访的钟会不理不睬,“锻而不辍”。钟会等了好一阵,并不见嵇康招呼自己,觉得没趣,转身就要离开。嵇康这才放下手中的活,漫不经心地问道:“何所闻而来,何所见而去?”钟会话里有话地回答:“闻所闻而来,见所见而去。”有的学者认为,由于嵇康的傲慢,给钟会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
  
热衷于打铁的嵇康和向秀,闲暇之时,还对养生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。嵇康起先撰写了《养生论》,向秀并不同意他的看法,与之辩论,撰写了《难养生论》。可是,嵇康也不同意向秀的观点,再次加以反驳,写了《答难养生论》。这是一组典型的辩论文章。有的学者认为,这也是嵇康、向秀玄学清谈的真实记录。嵇康对那些长生不死的神话并不真正感兴趣,而是关注如何通过养生来延长寿命。嵇康推测,人如果保养得好,他的寿命就可以上获千余岁,下可数百年。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神仙。

向秀在《难嵇叔夜养生论》的文章里,对嵇康的说法进行了反驳。向秀认为,神仙之说难以验证。此人何在,目未之见。而天命有限,非物所加,不能够人为控制。向秀说,有的人寿命长是特受异气,犹木之有松柏,非导养之所致。对嵇康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。

与此同时,嵇康也找出了理由来反驳向秀。他说,据古籍记载,彭祖活了七百岁,安期的寿命过千年。一般人不相信,认为是古籍妄记。但是,虽然目未之见,不能证明无其人。在嵇康看来,一般的人是由于疏于保养,所以不能够达到神仙的境界。 嵇康以为,人世间存在着“特受异气,禀之自然”之人,这类人活千岁不难指望。他的理论是,人要长寿,既要养形,又要养神。嵇康从道家学说出发,他认为养神应该恬淡清静,不为外物所累。但是养形就需要服用一些药物。嵇康相信,在自然界里,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药物,能延长人的寿命。然而,许多人只知道食用五谷,而没有认识到这些药物的作用。或许知道了也不能坚持服用,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。把养生的见解写成了文章的嵇康,还身体力行。
  
嵇康的山间别墅,在云台山下的百家岩。云台山峡谷幽深,人迹罕至,自古以来就是道家、高僧的修行之所。同时,云台山山林茂密,药材众多。《晋书》本传记载:为了养生,嵇康时常到深山采药。并服食一种叫“五石散”的药物。“服食”在魏晋时期十分流行。许多名士都喜欢服食五石散。五石散十分名贵,它由五种矿物组成。鲁迅先生考证:五石散包括石钟乳,石硫磺,白石英,紫石英和赤石脂等。石头本不能食用,所以要把石头吃出名堂来非常不容易。鲁迅在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一文中写道:“吃了这种药以后,全身发烧。发烧之后又发冷。普通发冷宜多穿衣服,吃热的东西。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。衣少,冷食,以冷水浇身。倘穿衣多而食热物,那就非死不可。”鲁迅在文章中接着写道:“吃药之后,因皮肤易被磨破,穿鞋也不方便,故不穿鞋而穿屐。”所以,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,见他衣服宽大,不鞋而屐,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,其实内心却很苦。魏晋时代的名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服用“五石散”,一是为了延年,二是暂时忘却精神的痛苦。可是,让大名士嵇康苦恼的事还是接踵而至。

公元255年,司马昭想起了隐居的嵇康,想把他征召到朝廷装点门面。厌恶官场的嵇康得到消息后,只好离开竹林,躲到了河东,一走就是三年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讲究服食养生的嵇康,在大山里遇到了隐士王烈。于是,就有了他们交往的记录和传奇的故事。

王烈,河北邯郸人,他常年在太行山一带的深山里修行,研究养生之术。根据清代道光年间《修武县志》记载,王烈曾经在云台山百家岩和天门谷一带长期隐居修行。他活到三百三十八岁,仍然像年轻人一样,登山历险,如履平地。据记载,当时已经三百多岁的王烈,看上去却像一个青少年。嵇康与王烈相识后,十分高兴,他们两人经常一起到山里采药。《晋书•嵇康传》记载,一天,王烈独自一个人上山采药时,忽然看到大山裂出一条数百丈宽的缝隙,从中流出如饴糖一样稀软的石髓。王烈赶紧把石髓抟成药丸的样子放进嘴里一尝,气味就像粳米饭一样好吃。吃过之后,王烈感觉神清气爽,因此带回一些送给嵇康品尝。可是,见到嵇康时,稀软的石髓已经凝固成坚硬的石头。见嵇康咬不动石髓,王烈十分遗憾。《太平广记》一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。这说明嵇康的“服食”在当时十分有名。

258年,躲避官场的嵇康,还在大山里遇见了另外一个大隐士孙登。一些史书也记载了他与孙登交往的逸事。嵇康与孙登相处长达三年,可多次向他请教问题,孙登都不予回答。嵇康时常为此叹息。临别时,嵇康忍不住地问道,先生真的没有什么话要说了么?孙登这才慢慢地说道: 你不了解火吗?火生来有光。可是,它也要得到干柴才能保持它的光焰。人,生而有才,也要了解实务,才能保全他的天年。孙登接着告诫嵇康:你有才能,却缺少远识,要在当今之世免除灾难是很难的。今后你要谨慎做人,一定要少发表议论。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,孙登的确有先见之明。

公元261年,在朝廷担任吏部郎的山涛,将升迁为散骑常侍。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?山涛不由地想起了仍在百家岩隐居的朋友嵇康。山涛清楚,在247年,嵇康娶了曹魏宗室的长乐亭公主后,被朝廷“迁郎中、拜中散大夫”。但这只是一个闲职而已。那么山涛为什么会想到要让嵇康接自己的班,到朝廷当吏部郎呢?有人认为,山涛是考虑到嵇康的名气太大,如果再不出仕,会引起司马昭的猜忌,有性命之忧。他推荐嵇康做官,是对嵇康的保护。不过,也有人认为,自从山涛走出竹林进入仕途后,很快就成了司马氏的宠臣和心腹。他那块竹林名士的牌子,不仅能招徕热衷清谈的士人,还可以分化那些依附曹魏的名士为司马氏所用。根据这种观点,山涛举荐嵇康代替自己,便是很用心计的一招。成了,则可以把嵇康拉过来;不成,则从此阵营分明,便于收拾嵇康。而后一招是其主要目的。因为山涛知道,嵇康不会出来为司马氏服务,更料定他会“标不屈之节”来回绝。果然,嵇康这样做了。

得到这个消息,嵇康决定给山涛写一封信,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。山涛,字巨源。因此,这封信的题目就叫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。信中写道:足下举荐我做官,恐怕不是想要真的抬举我,而是因为足下独自做这样的官感到害臊,所以要拉我去做你的助手。就像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独自屠宰下去了,要拉一个祭司去帮忙一样。在绝交书中,嵇康一一列举出自己难以做到的、官场上的“必不堪者七。”早晨不喜欢早起,而守门的差役一再催促,此一不堪也;其爱在野外抱琴行吟,弋钓草野,而吏卒追随如同看守,不得妄动,二不堪也;办公时,正襟危坐,还要穿着官服揖拜上官,三不堪也;素来不善于作书,也不喜欢作书,而官场的公文摆满了案几,不相酬答,则有违礼教,若欲勉强则无力为之,四不堪也;生平不喜欢吊丧,然而,难以被人谅解和宽恕,欲违心顺俗则与本性冲突,最终还是不能不受到谴责,五不堪也;不喜与俗人交往,而进入官场就要与他们共事,六不堪也;心不耐烦,而官事在掌,机务则缠其心,世故则烦其虑,七不堪也。接着,嵇康又说明了自己不能进入官场的“甚不可者二”是:每每非议商汤王、周武王而鄙薄周公、孔子,为礼教所不容,此为甚不可者一;性情刚直、放肆直言,遇事便忍不住,此为甚不可二也。因此,嵇康责怪山涛不了解朋友的天性,强人所难。嵇康表示自己“愿守陋巷,饮酒弹琴,教养子孙,也绝不出来做官。”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实际上也是一篇拒绝与司马昭合作的宣言书。为嵇康被杀害埋下了祸根。

不久,一个让司马昭捉把柄的机会到来了。嵇康的好朋友吕安的妻子,被他同父异母的兄长吕巽,用酒灌醉后奸污。事件发生后,吕安十分气愤,想把哥哥吕巽告上法庭。嵇康本来也认识吕巽也曾有过交往,嵇康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气愤,但考虑到此事家丑,不宜外扬,所以劝说吕安,暂时把此事忍下来。可是,吕巽却做贼心虚。他恶人先告状,反咬一口,以虐待老母亲的罪名,把吕安告上了法庭。吕巽的禽兽行为,让“刚肠疾恶,轻肆直言,遇事便发”的嵇康拍案而起,他愤然写了一封给吕巽的绝交书。嵇康的绝交书写得极其悲愤,他怒斥吕巽诬陷无辜、包藏祸心;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,觉得自己对不起吕安;而对于吕巽,除了决裂,无话可说。可是,当时担任大将军司马昭相国掾的吕巽却毫无悔改之心。在他的蛊惑下,吕安获罪,并被判发配边疆。吕安的内心激愤难平,他给嵇康写了一封信。信中有“顾影中原、愤气云踊”,“披艰扫难、平涤九区”的词句。这样的文字,不能不使人联想到“扫平司马氏政权”的意思。在司马氏专断独行、满腹猜忌的魏晋时代,这样的信件很容易授人以把柄,招来司马氏的嫉恨。嵇康做为收信人,很自然地被卷入此案。如果嵇康但求自保,他完全可以把此事推得一干二净。可是嵇康义不负心,毅然出庭为吕安的这封书信辩护。结果,他的辩解激怒了当权者,两人都被捕入狱。

现在,轮到司马昭给嵇康判罪的时候了。司马昭心里也明白,他们父子提出以孝治国,只不过是用来篡夺曹家政权的一个幌子而已,其实,对于孝与不孝,司马昭自己并不在意。司马昭在意的,是嵇康的那封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。在司马昭看来,这是一封与他决裂的公开信和挑战书。嵇康在绝交书中把官场仕途说得一无是处,这等于是对他把持朝政的不满和攻击,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。正在这时,钟会求见司马昭。自从拜访嵇康受到冷遇后,钟会一直怀恨在心,这时他便趁机跑到司马昭面前进谗言。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说了这样一番话:嵇康是一条卧龙,千万不能让他爬起来。陛下统治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,只有嵇康这样傲世的名士,必须加以提防。钟会接着对司马昭说,您知道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书的背景吗?据我了解,嵇康想帮助别人谋反,由于山涛反对没能成功。因此,他才与山涛绝的交。钟会列举了姜太公、孔夫子都诛杀过名人的例子之后,建议说:嵇康、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,诽谤圣人经典,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。现在如果不除掉嵇康,将难以淳正风俗、清洁王道。听了这些谗言,司马昭勃然大怒,决定杀掉嵇康。

其实,没有钟会的毁谤,司马昭也会除掉嵇康。因为嵇康一直采取与司马氏不合作的态度。山涛举荐嵇康接替自己做吏部郎的职务,这肯定是经过司马昭的认可和同意的。但是,没有想到嵇康非常不给面子,竟然写了一封绝交书,把他的态度公示天下。嵇康在绝交书中,还提出“非汤、武而薄周、孔”,这一下子就更刺到了司马昭的痛处。这是让司马昭非常不能够接受的。因为司马昭在朝廷里一直以周公自居,同时孔子也一直赞扬尧舜禅让王位的做法,而司马昭也一直在觊觎着曹魏政权,想迫使曹魏把天下禅让给自己。鲁迅先生说过:汤、武是以武定天下的;周公是辅成王的;孔子是祖述尧舜;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。嵇康都说不好,在这一点上,嵇康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,因此就非死不可了。然而,嵇康是当时的大名士,他的入狱引起了很大震动。以至很多人为他求情,甚至入狱来愿意代替嵇康服刑。

嵇康、吕安最终被判死刑。在监狱里,嵇康浮想联翩,想到孙登的嘱咐,他不免有些懊悔。自知难于免祸的嵇康,在监狱里给十岁的儿子嵇绍写了一篇《家诫》。在《家诫》中,他嘱咐儿子说:小事不必计较,人情世故的细琐方面,不必认真;不要强劝别人饮酒,也不要力拒别人的劝酒;人们的闲谈,大可不必介入;官长的家不可常去,也不可留宿;官长送人们出来时,你不要在后面,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,你有暗中告密的嫌疑……。教导孩子如此琐碎,与秉性高傲的嵇康判若两人。嵇康临死时说的这番话,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流露。他为儿子设计的人格,真实地反映出他的追求。从人格层面上来说,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和《家诫》的思想矛盾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理想人格和外在人格的分裂与对立。

262年8月的一天,嵇康被带到了刑场。面对即将到来的杀戮,嵇康镇定自若,神色不变。他环顾日影,见临刑的时间还没到,就要来一把琴,当场弹奏了一曲《广陵散》。弹奏完毕,嵇康感叹道:“早先,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学习这支曲子,可我始终不肯教给他,《广陵散》从今绝矣!”说完,引颈受刑。嵇康这种临终前的表现,真正体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与自然齐一,充分自然化的,置生死于度外的追求。史书记载,嵇康被杀,“海内之士,莫不痛之”。就这样,一代名士嵇康悲壮而又潇洒地、走完了四十岁的人生历程,他给世人留下的是千古绝响。

书寒

帖子数 : 127
积分 : 621
注册日期 : 13-02-19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